紅軍長征過廣西時民族工作的典范作用
■中共廣西區委黨史研究室《湘江戰役歷史研究》課題組 執筆:黎田
民族工作是紅軍長征過廣西時開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湘江戰役酣戰之中,紅軍政治部發布了針對桂北少數民族的民族政策,把民族工作列為紅軍整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說明中國共產黨對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視。此舉贏得少數民族對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事業的支持。在新時代的今天,挖掘和弘揚紅軍長征過廣西時民族工作的作用,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紅軍長征過廣西的民族工作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提供了認同典范
紅軍長征過廣西時,堅持講尊重、講平等、講誠懇的民族工作原則,實行與國民黨桂系軍閥不一樣的民族政策,貫徹了“盡可能壯大自己力量、最大化地孤立敵人的大團結大聯合”的工作要求,積極爭取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不拒絕而且歡迎同瑤民的代表發生親密的關系”,尤其關注民族平等、民族自決、民族風俗習慣、民生要求等少數民族的切身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少數民族的心理訴求。對此,少數民族對紅軍以“沿途燒茶送水招待”方式表達感激之情;對傷病紅軍給予收留和護理,“以義子待之”;當紅軍離開廣西后,在巖石刻下“朱毛過瑤山,官恨吾心歡,甲戌孟冬月,瑤胞把家還”的詩文,以此紀念紅軍。從心理上、感情上對中國共產黨予以認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證;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可,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道路的關鍵。從此意義上說,紅軍長征過廣西時民族工作的開展,為桂北少數民族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可奠定了群眾基礎,成為各民族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典范。
紅軍長征過廣西的民族工作為民族自治地方建設提供了實踐典范
紅軍長征過廣西的民族工作涉及政治上“實行民族平等”、經濟上“苗人下山來與漢族工農共同享有土地財產”、文化上“對于他們的統治方式、思想習慣以及宗教儀式,應該表示尊重”、軍事上“收繳國民黨軍隊及民團的槍械,組織苗族自己的紅軍”等方面,不但為少數民族對中國革命事業的支持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為新中國成立后在廣西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譬如,廣西第一個縣級自治縣——龍勝各族聯合自治區(縣級自治區)便是紅軍長征過廣西時民族工作成效顯著的地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們黨處理我國民族問題的政策源頭,是扎根中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創立的最可靠也最管用的辦法。新中國成立后,廣西為實現民族政治上的平等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制定了堅持民生為本、民生優先的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確保了少數民族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以及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說明它與紅軍長征過廣西時民族工作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在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在發展的道路上是持續推進的。據此,紅軍長征過廣西的民族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地區的工作嘗試和實踐,為民族區域自治探索和發展提供了范例。
紅軍長征過廣西的民族工作為民族團結發展提供了工作典范
紅軍長征過廣西的民族工作,通過深入群眾開展宣傳、打擊土豪劣紳、沒收為富不仁者的財物分給貧苦群眾、嚴格遵守紀律、不擾民眾等方式,爭取了少數民族的信任和支持,留下了許多軍愛民、民擁軍的感人事例。譬如,刻有“紅軍絕對保護瑤民”“繼續斗爭,再尋光明”的紅軍巖、紅軍為龍坪寨鼓樓救火并發放賑災款、瑤民兄弟帶領紅軍躲避巖洞并突圍趕上隊伍、唱有“紅軍來到我瑤區”“愛護百姓守紀律”“送給紅軍菜和米,軍民親于一家人”的歌謠等。眾多紅軍與群眾水乳交融的生動事例,既體現了軍民團結一家親,亦體現了民族團結一家親。如今,興安縣華江鄉瑤民一家三代守護紅軍墓等故事仍在延續,被群眾稱之為紅軍巖、紅軍樓、紅軍洞、紅軍墓等遺址遺存得到一代代人的守護,不但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優秀典范,而且成為民族團結的優秀典范,更成為全社會搞好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的鮮活教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來做,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由此可見,弘揚紅軍長征過廣西的民族工作中涌現出的民族融洽優秀典范,對當前發展民族團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民族工作是關系國家團結統一、長治久安的一項重大工作,我們要充分發掘和利用紅軍長征過廣西的民族工作所特有的價值,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加強民族團結發展,為各民族同心共筑中國夢形成強大合力。
(執筆:黎田)